人气产品
中国物联网行业领先的人员识别和物品标识技术、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供应 商,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,共获得专利217项。
在智慧病房里,一条腕带就是患者的“移动身份证”。RFID 与二维码两种主流技术,看似只是读取方式的差异,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:手术效率、用药安全、甚至纠纷溯源。
一、技术:无线射频 VS 光学扫描
• 读取距离
RFID 可隔衣、隔被单,在0–5 cm(高频)或1–3 m(超高频)范围内瞬间识别;二维码必须让扫描枪“贴脸”,几厘米内且需正对。
• 数据容量
RFID芯片可写入1 kB–8 kB,患者档案、过敏史、医嘱全部装下;二维码受限于打印面积,通常只能容纳100–300字节基础信息。
• 耐环境
RFID 芯片藏于基材内部,表面污染、刮花、血渍不影响识读;二维码一旦污损,扫描失败率直线上升。
• 安全等级
RFID 支持 AES-128 加密与一次写入多次读取,难以复制;二维码可被拍照、打印、PS 克隆,存在“李鬼”风险。
二、场景决策:手术室 VS 普通病房
• 手术室& ICU
患者无法配合、无菌要求高,RFID 的“隔空扫”优势明显:麻醉医生在可快速识别并核对身份,减少接触污染。
• 普通病房&门诊
患者清醒、环境干净,二维码即可满足扫码发药、床头核对,成本更友好。
• 批量盘点
RFID 可同时读取几十条腕带,适用于手术室交接班或大型体检中心;二维码必须逐条对准扫描,效率差一个数量级。
三、成本公式:别只盯单价
• 硬件投入
RFID 需搭配读写器,一次性投入高;二维码仅需普通扫码枪,门槛更低。
• 全生命周期
二维码腕带 1-3元/条,但污损补打、人工核对、潜在纠纷的隐形成本高;RFID腕带3–4元/条,却因零补打、零误扫,综合成本反而更低。
总的来说,在高频、高险、高流量场景下,建议使用RFID腕带,在中低频、低成本、短期佩戴场景下,可选择二维码腕带。